桑麻

且把桑麻且换酒,闲来并有事,吃饱好归家

生命的意义只能在表达中完成(康定斯基展后记 下篇)

(接上篇)

第四篇章是一个过渡时期,一战爆发,康定斯基不得不离开德国回到俄国。这时候他没有再画油画,只有一些水彩手稿,但抽象的风格越发明晰了。

这是一幅很有意思的小尺寸作品,叫做《致那个声音》,是画家与妻子未曾谋面之时通电话后留下的印象,在看到这个姑娘之前,他先爱上了她的声音。这幅画也一直被妻子妮娜,也就是这整个画展展出作品的捐赠者珍藏,挂在起居室。

这幅画同样是画的妮娜和她的姐妹。彼时妮娜正在怀孕,但可惜后来孩子年幼时便夭折了。

这两幅风景小作色彩也很明朗,水面的描绘不免又有了些莫奈的影子,与上一幅粉红色的天空一样看上去很浪漫。


第五篇章是包豪斯时期。相信很多人知道康定斯基就是通过艺术史课本上关于包豪斯的章节,包括《点线面》这本书。

看完三个展之后我还在阅览处借到了这本书翻看


这是他成就斐然的一个时期,那些直线、折角、圆弧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画面,更有着画面之外的音乐感,并且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它们背后的对科学和理性的思考利用。

《灰色之中》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画幅很大,形状色彩丰富,但背景刷得很薄很浅,就像划的名字一样,一切都漂浮在“灰色之中”。虽然画家的理念与当时俄国主流相悖而不得不再次离开,但很明显,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已经自成一派了。

《白色之上》是这种探索和总结的一个典型代表,交叉线条,格子,和以此为框架展开的各种形状一起构成了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但又很和谐的画面。

画家为“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入门大厅代表了他对艺术作品的一种理解: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环境,人们应该徜徉其中。

1977年曾经被复建,这次重现是首次在亚洲展出,的确让人很沉浸,因为我拍的是视频在这里就不展示了。


再放两幅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


第六篇章也是最终篇,画家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命名为《作曲》系列,我认为这不仅代表了音乐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也代表着绘画过程与“造物”间的某种联系。

这幅是作曲系列之一,色调温柔明快,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依次排列的色块仿佛琴键、彩虹或是岩层,结合当时生物学的发展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萌芽,生命的围观形态以一种绚烂的姿态出现在画布上,蠕动的幼虫看上去甚至有点像敦煌壁画的飞天。


比起技巧与感性,康定斯基的作品更多给我的感受是吸收和理解,是一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他看完东亚艺术展能敏锐感知到它们背后有一种统一的精神性,认为这是西方艺术所缺少的,但他在探寻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又不拘泥于此,而是不断学习、感受、归纳、探索着,最终走出了一条开创性的路。

展览尾声把康定斯基作品和青铜器置于同一空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想法,而这幅蓝色打底勾金边的作品让我想到了一些埃及画,这幅似乎会让人犯“密恐”的作品让我想到一些非洲艺术——也许它们之间并没有确切的联系,但当我产生这个观感的时候,和那些被设置在此的青铜器一样,它们作为世界各地人类的表达方式相连了,共感了。


我想这就是不断观看、不断表达、不断创作、不断思考、不断交流的重要之处,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价值所在。


康定斯基在看完莫奈的干草堆后,30岁那年才真正拿起画笔,我今年也正好是30岁,看这个展览的过程不仅是看一位大师的诞生,更是观察一个平行的生命,由此甚至可以回顾我自身,并对未来产生启发。


评论
热度 ( 7 )

© 桑麻 | Powered by LOFTER